Thursday, February 12, 2009

《Armageddon》观后感:少了一丝末日情怀,多了一份英雄主义


“Armageddon”一词,中文译作“哈米吉多顿”,出自于犹太神话故事丛书中的《启示录》一书,意指世界末日时善恶对决的最终战场。影片以“Armageddon”为名,顾名思义,叙述的正是与世界末日有关的故事。

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了,毕竟,这一部电影已经上演十年了,还被许多影迷捧为心头好,而我本身,却是迟至今日才有机缘一观此片。

很难不将这部电影和《Deep Impact》放在一块儿做比较,两部电影说的都是天外来物(一个是彗星,一个是陨石)所引发的世界末日,而且上映时期相当接近,只相差一两个星期。

《Deep Impact》的票房远不如这一部《Armageddon》,这一点并不出奇,但口碑上也逊于后者,就叫我有一点错愕了。毕竟,在面对末日的人性描述上,后者远远及不上前者。

或许因为《Armageddon》是一部典型的美式灾难片,循着一贯的灾难片模式而拍,也因而得到很多的共鸣,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。

美式灾难片的其中一个模式是,以一个小组的成员作为故事主人翁,描述他们经历和对抗灾难的整个过程,以及如何排除万难,最终得以活下去。抗灾的过程当中,必定惊险万分,也有一些不重要的角色会被牺牲,但主角总能挨到最后一刻。

这类型的电影,很多时候,那些小组成员都是临时组成的杂牌军,其中我看过最莫名其妙的组合是《Species》里追捕异种的组合。

而《Armageddon》里的杂牌军,是一群钻油台工人。钻油台工人始终是市井之徒,即使得悉地球将遇浩劫,本身受委重任,还是不改市井本色。在太空属接受检验和培训的过程、向太空属提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、临出发前的嬉闹等,都是市井本色的表现。

影片大部分的时间,都以外太空为布景,尤其是在陨石表面上。地球上,人类面临末日的心态和反应,则没有太多的描述。

最后,在英雄主义的安排下,主角顺理成章必须牺牲自己的性命,以完成拯救世人的伟大使命。
电影结尾时,太空梭的驾驶员还不忘跟伟大的主角的女儿握手,称其父亲是他见过最勇敢的人,也不管当时主角的女儿正和爱侣在卿卿我我。

当年看了《Deep Impact》后,那种面临末日的不安思绪一直缠绕在心头,久久不能下放。这一部《Armageddon》,则没有令我产生那种感觉,至多只是会为了一两个情节而紧张。而这一种紧张的感觉,瞬间即逝。。。

4 comments:

小雪 said...

DEEP IMPACT我倒是沒看
我承認 我很多時候是先看人
那個時候很多類似的戲
還有一部是 "後天"
我也沒看...

Unknown said...

DEEP IMPACT应该在这部戏之后吧,我也不是很记得。可是我却记得ARMAGEDDON那感人的一幕,可能男生追求的是末日的感觉,而女生喜欢的是感人的场面, 所以对这一部戏的感觉就不一样了。

阿辉 said...

小雪,“后天”比起这部armageddon,口碑更不佳。。。如果要看一个刺激的灾难片。。。可以看一看。。。但没有感人的情节。。。



牛妈,其实是先入为主的关系啦。。。不是什么追求不追求。。。如果我先看这部armageddon,我会给这部电影更高的评价。。。

当年看deep impact,真的给我一些心灵上的激荡。。。

曾经沧海难为水嘛。。。

said...

觉得末日片最难以理解的是War of The World。

得空会去看看Valkyrie。
不需要世界末日,也会存在那种情怀。